民 歌

发布时间:2023-12-11 14:43浏览次数:
字体:【    】

安州民歌,内涵丰富,多从不同侧面反映当地人民乐观、勤劳、勇敢、坚毅的个性特征。就形式而言,多是七字一句,每首四句,二、四句或一、二、四句押韵;此外,还有隔行押韵的长短句和上百行的长诗。这些民歌,大致分为六类一一 

劳动歌,反映栽秧、呆茶、放牛、牧羊、收割等劳动生活。安州平坝、山地、丘区三分天下各地生产方式不尽相同,这在民歌中也有所反映。例如:《大田栽秧行对行》《大田薅秧稗子多》就是反映坝区劳动生活;而《放羊歌》《呆茶歌》《喂饱牛儿好干活》《天台山,九十九道弯》则是反映山地、丘区劳动生活。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,如流传于河清镇的《栽秧歌》,描绘“掌柜娘子”给“栽秧哥们”送幺台(劳动间隙中的便餐),极具生活气息、乡土气息和田园牧歌情调。 

时政歌,内容包括五个方面:一是红军题材。有《投靠红军能出头》《盼望红军快回来》等l 0余首。二是鼓吹抗战、反映抗战军旅生活。例如:“磨刀磨断三江水,开刀单杀鬼子兵”;又如:“一碗水,两碗水,打断鬼子两条腿;一碗茶,两碗茶,打得鬼子学狗爬;一碗汤,两碗汤,打得鬼子泪汪汪;一碗酒,两碗酒,打得鬼子无处走”。三是抨击民国未年物价上涨、基层政权腐败、社会矛盾尖锐。例如:“乡长肥流油,保长啃骨头,甲长跑断腿,户长泪长流。”四是讽刺大跃进和十年内乱。例如:“一进食堂门,稀饭几大盆;瓢几掀波浪,汤汤胀死人。”五是新出现的作品,多批评时下社会阴暗面。例如:“一顿饭,几头牛;一屁股,几栋楼。” 

仪式歌,用于婚丧嫁娶,形成年代久远。例如:《哭嫁歌"在姑娘出嫁时演唱,表现出对娘家亲人的深深依恋;《拜祖宗》在举行婚礼(拜堂)时演唱,深深的感恩之情令人动容;还有《贺新郎》《闹新房》《坐歌堂》《骂红爷》之类,或烘托喜庆气氛,或倾诉郁闷之情,诉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《丧歌·哭妈》《丧歌哭文夫》《出丧》《守孝》之类,则用于丧葬仪式,反映当地百姓“慎终追远”的人文情怀。《寡妇上坟》之类,用于清明节祭祀亡灵,听之动容。《庆坛请神》《庆坛劝鬼》这类作品,用于民间宗教仪式,颇具西羌风情,亦受移民文化影响。 

情歌,安州数量最多的一类民歌,善用比兴,风格多样,感情炽烈。例如:“犀牛望月归东海,贤嫂望郎归绣房”,情到深处,勿须遮掩。“贤妹长得高又高,一把青丝打齐腰,好像后园嫩韭菜,谁人不想割一刀”,生动形象,毫无雕饰。“贤妹是把青铜锁,哪个小哥敢来开”,比喻贴切新奇;“白鹤爱的山溪水,妹儿爱的勤快人”托物起兴,反映朴素的爱情观;“十五月亮圆又圆,很想约妹玩一玩,走到妹家窗前看,妹在学习不敢喊”,细腻感人。 

生活歌,反映百姓日常生活,泥土气息与时代特色兼备。例如《安县四子》:“东乡的顶子,南乡的银子,西乡的棍子,北乡的锭子”,仅用2 O个字,就准确描绘出清末、民初安县独有的人文特色:东面花街一带文星高照,在外住官的人多;南面塔水一带比较富裕,地主、商人多;靠西桑枣一带恶势力相互角逐,动辄使用棍子;北面永安一带,恶势力欺压百姓,动辄使用拳头(锭子)。还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民国年问,由于内忧外患,安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例如《乞讨》,其义不言自明;再如《打草鞋》,“草鞋四股筋,越打越伤心;打到三十夜,一身烂筋筋。” 

最后一类是儿歌,生活味浓,富有童趣。例如:“打掌掌,逗虫虫,虫虫——飞一一”,看似没有多少积极意义,但是,大人一边教幼儿念,一边让幼儿配以动作,对于发展幼儿智力、培养幼儿动口动手,功不可没。有的作品比较诙谐,例如:“大麦黄,小麦黄,姐姐嫁了妹妹忙;再等三年不嫁我,背起包包走他娘;一走走到山窝里,拉个小伙就拜堂”。抗日战争期间产生的几首儿歌,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,例如:“九·一八,九·一八,外婆留我吃鸭鸭;我说外婆不要留,我要回去杀鬼头;杀得多,死得多,东北姐姐回老窝。”还有一部分作品,在丰富少儿生活的同时,还能传承简单的劳动技艺、帮助少儿逐渐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。 

80年代,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县资料集》编委会组织力量搜集、整理民歌522首。迈入新世纪,这些民歌在坝区已经基本消失,在山区仍有少数人传唱。 

 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