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社踩桥

发布时间:2023-12-11 14:45浏览次数:
字体:【    】

雎水春社踩桥会所在地太平桥,海拔650米,东经104º14´,北纬31º30´。太平桥位于雎水镇北约500米处,前人联云:“鱼洞山前悬半月,虎头岩下卧长虹。”群山环抱,环境清幽,天蓝水碧,空气清新。桥南紧靠卧佛寺,北约100米处是通往高川乡的公路,东行约1千米处是安州国家水利风景区白水湖。 

旧时,雎水是德阳、绵竹、茂汶三地间的交通要道,每年夏秋之际,洪水暴涨,百姓渡河苦不堪言。清嘉庆4年(1799年),乡绅林贤相倡修太平桥,辛苦三载,大桥落成,人们欣喜若狂,奔走相告。春社这天,大家涌向大桥,参加庆典、祭祀、祈禳活动,由此演变成一方之俗,历经200余年而不衰。

所谓春社,《古代汉语词典》释义:一、土地神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后土为社”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九州,故祀以为社。”引:祭祀土地神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以我齐明,与我牲羊,以社以方。”二、祭祀土地神的地方。三、祭祀土地神的节日。土生万物,土养万民,古人崇拜土地,是最朴素的怀怀,因此,这三层意思,必与春社联系紧密。 

由此推断,春社作为先民祭祀土地的仪式,很可能在太平桥落成以前早就存在了。雎水春社踩桥会,是祭祀土地的仪式与大桥落成庆典相融合的产物。200余年间,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、民间歌舞、宗教信仰之类相融合,内容日渐丰富,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,独具魅力。踩桥会的内涵,还在继续充实,不断发展,如自由恋爱和卖烧烤之类,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内容。 

太平桥落成以来,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踩桥会,时间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。群众来自四面八方,均系自发参与,无人组织、宣传。参与人员遍及川西北各地,主要来自绵阳各县,也有德阳、广汉、新都、成都等地及省外、境外人士参加。届时,虎头山下、雎水河畔,少则云集数万人,多则10万人以上。

雎水春社踩桥会,活动内容别具特色—— 

消灾、丢药钱:人们来到桥上,把自己或家人用过的帽子、衣物等物抛到河里,称为消灾;把钱币抛到河里,称为丢药钱。届时,桥上抛衣物、丢钱的人不计其数,桥下打捞钱物的人不计其数,有的人一天要捡好几百甚至上千元。 

过桥拜:又称拉保爷、拜干爹。孩子多病,或以为三、六、九岁有关口(灾难),就要找保爷保他过关。父母事先备好酒菜,用提篼装好,再备上桃弓柳箭,一大早来到桥头,看到端庄男人就把孩子抱去请他取名,给他叩头,拜为干爹。 

娃娃拜狮:缝社这天,必耍狮灯。父母把有“灾星”的娃娃抱给笑头,笑头抱着娃娃给狮子拜三拜,在狮子肚子下面钻三次,再在狮子嘴里放一次,最后扯一根狮子的胡须,拿一根红布条与狮子的胡须一起捆在娃身上,就拜结束了。 

其他:在太平桥上来回走三转,据说可保身体健康、平安吉祥。民间艺人表演曲艺、山歌、魔术、杂耍之类。商贩销售谷花糖、酱香鸡、红酥、张包蛋、凉粉之类,推销剪纸、刺绣、糖画之类。部分人士,还要到卧佛寺举办祭祀活动。 

雎水春社踩桥会,相关物品多样—— 

太平桥: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,横跨在雎水河上,结构坚固,造型别致。 

卧佛寺:坐落在太平桥以南桥头,清代初建,民国重见,寺内卧佛精美绝伦。 

钱币:老百姓用于丢药钱。清未、民国时期,平民多用方孔小钱,也有少数富人抛下银元;20世纪50年代后,逐渐改用人民币,一般是硬币、角票、元票;进入21世纪,也有抛下10元、20元、50元的,还有抛下100元的。 

衣物:用于消灾。自己或家人生病,久治不愈,从桥上抛下患者用过的衣服、帽子,据说就把霉运扔了;或把约渣子抛到桥下,据说病就“甩”走了。 

羌红与鞭炮:羌红为一块红布,一米左右见方,拜干爹时搭在干爹干妈肩上,招待干爹干妈就餐时燃放鞭炮;干爹过生日,也要给干爹干妈挂红放炮。 

桃弓柳箭:娃娃的父亲事先找一根桃树枝扎上红布条做成弓,再找七根柳树枝做成箭,称之为桃弓柳箭。家长带着娃娃拜过干爹以后,干爹拿着弓把箭向四方射出去,据说就把妖魔鬼怪“消灭”了,娃娃就会长命百岁了。 

提篼:篾制,条形,长0.4~0.5米,高宽均约0.2米,中间有一横梁用于把它提起来,故名“提篼”;拜干爹那天,娃娃的父母用于送菜,款待干爹干妈。 

狮灯龙灯:狮子,扎得威武;龙灯,栩栩如生;面具,供笑头戴,呈大笑状;鼓呈圆柱形,中间大,两头小,一般挂在胸前敲打;还大锣、小锣之类。 

特色食品:红酥、凉粉、米粉、月亮面、焦鸭子、奖香鸡…… 

手工艺品:鞋垫、香襄、纸扎、面人、糖画、根雕、奇石…… 

雎水春社踩桥会,具有重要价值—— 

诸多修建太平桥的民间传说,体现出川西北人民崇尚劳动与创造,向往风调雨顺,向往国泰民安;川西北的历史进程,可从相关民间故事、民间歌谣中找到蛛丝马迹,有助于研究当地社会生活及各民族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 

保留众多原生态的川西北特色饮食制作工艺,对于研究川菜的形成和发展,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;保留众多原生态的民间工艺品制作(包括原材料选配)技艺,是了解、研究过去的活化石,为推陈出新,服务社会的提供了宝贵经验。 

保留丰富的民俗文化,特别是成百上千人消灾、丢药钱,成百上千人捡灾、捡药钱的景象,十分壮观。这对于研究川西北人民独特的宗教心理及其形成、发展,以及儒释道和其他宗教对川西北民间信仰的影响,不无参考价值。 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