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 汀

发布时间:2023-12-11 14:41浏览次数:
字体:【    】

沙汀.JPG

沙汀(1904-1992),原名杨朝熙,作家,安县(今绵阳市安州区)人。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。沙汀,原名杨朝熙、杨子青。1904年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。7岁读家塾。少年跟随舅父经常出入于四川乡镇之间,对地方军阀、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。1932年出版小说集《法律外的航线》。同年加入“左联”并继续创作。以《兽道》、《代理县长》等一批反映川西北乡镇生活的别具一格的沉实之作著称于左翼文坛,被鲁迅誉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。抗战爆发后回川,任教于成都协进中学并从事文艺界团结救亡工作。历任西南文联副主任,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,四川省文联主席,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,中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,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、四届副主席,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。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、六届全国政协委员。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《困兽记》、《还乡记》,短篇小说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、《老邬》,中篇小说《木鱼山》等。有《沙汀选集》(四卷)。

人物生平

生于四川安县。7岁开蒙读私塾。少年时期经常出入于四川西北的城镇乡间,谙熟地方军阀和毫绅们的腐败情形。17岁进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。1926年毕业后曾赴南京、北京,求学不成返回四川。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。不久,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,他隐蔽一段时间后,1929年流亡到上海,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(汤道耕)相遇,共同走上文学道路。193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《俄国煤油》后,曾与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先生求教小说的题材问题。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《法律外的航线》,随即加入“左联”,成为“左翼文学新人”之一。以后陆续发表《丁跛公》《在祠堂里》《代理县长》等作品,着力表现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。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川。1938年秋与何其芳、卞之琳共赴延安,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。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。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。他写出著名的《随军散记》(即《记贺龙》)、《奇异的旅程(即《闯关》)。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。此作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,作了辛辣的讽刺。这时的作品还有《磁力》《联保主任的逍遣》《老烟的故事》《堪察加小景》等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,写出《淘金记》《困兽记》《还乡记》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。《淘金记》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金矿而引起的内讧。这一时期的短篇《范老老师》、《呼嚎》、《医生》等,表现人民争民主、反内战的新主题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,同时继续创作,写了《卢家秀》《你追我赶》《老邬》等,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。1976年后重新执笔,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《青枫坡》、《木鱼山》、《红石滩》。

沙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。主要以四川作为他故事的背景。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农村。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,渲染场面气氛,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。沙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任上离职退休。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,仍不倦地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。

学习经历

1922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求学期间接受五四运动、新文化运动思想并广泛爱好新文艺。

1926年师范毕业后曾赴北京等地,求学不成返回四川。

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。由于政局动荡,成都发生二·一六惨案,白色恐怖迫使他于1929年前往上海。与流亡上海的四川同仁创办“辛垦书店”。

1931年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在上海相遇,共同研究探讨小说创作。193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《法律外的航线》,得到鲁迅、茅盾的肯定和鼓励。同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。以后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以四川乡镇社会为背景的《丁跛公》《在祠堂里》《代理县长》等作品。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四川。1938年与何其芳、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。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。同年11月随贺龙同志去晋西北和冀中一带体验生活。后写出著名的《随军散记》《奇异的旅程》。1940年回到重庆,这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潮。陆续发表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《磁力》《堪察加小景》等著名短篇小说。长篇三记《淘金记》《困兽记》《还乡记》也相继问世。此时的作品主要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,从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。继续创作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《过渡》,赞美新生活、新人物。

文化大革命结束,粉碎“四人帮”后重新执笔,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《青·坡》《木鱼山》《红石滩》。晚年以顽强的意志撰写《回忆录》。

艺术风格

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。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,采用冷峻、客观、暴露、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。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,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。

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,经过对形式、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,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、确定的风格特征。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: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、对彼压迫人民的同情,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,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凤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,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。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,他注重让形象说话,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,用简洁、含蓄、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,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,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,对事物作客观的描绘,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、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。他也追求创作的情感因素和诗意,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,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、淡泊的意象中,从而透露出蕴籍、隽永的诗意来;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、讽刺见长,但这是一种“在愤怒中保持平静,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”(别林斯基语),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挪揄、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。在美学风格上,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,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,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,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,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,浓后之谈的醇厚、质朴、老辣、精微的美。

人物刻画

沙汀作品在人物刻画上,大量真实精确、独特典型的细节的运用,也与作品不露声色、情感潜藏的客观描绘相一致。沙汀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别具特色的。他善于从生活、从人物出发,努力发掘具有个性化的语言,形成既有浓郁乡土气息又有个性特点的语言风格。作品的途述语言也别具一格,注重语调、语势,善于用简洁洗练而又跌宕多姿的笔墨,为形象的描绘作补充,从而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。

文学大师

沙汀是一位深受俄国文学影响的作家。普希金、果戈理、契柯夫、托尔斯泰、陀斯妥耶夫斯基。。。都曾经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沙汀在学习外国作家方面特别注重学习其写实精神、批判讽刺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。陀斯妥耶夫斯基沉雄的笔调,契柯夫幽默的风格,以及果戈理饱含讥讽的语言等,都是在沙汀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 

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。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,采用冷峻、客观、暴露、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。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,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。 

1978年奉调北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。1979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。暮年回到四川成都,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。 

体裁运用 

沙汀对短篇小说体裁的运用,也是成就卓著的。大中取小,小中见大,从大背景中选取小侧面和特定角度,又从一个或一些小的生活侧面透视事物的本质,反映大背景、大主题,这是沙汀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。他很讲究对生活片断的切取,一种是对生活横断面的切取,即经过精心构选,在一段很短暂的时间内,通过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,概括丰富深刻的内容,另一种是生活纵切面的撷取,往往借助一条主要线索的勾勒,将若干生活片断串联起来以展示人物和事物的发展,从而揭示深刻的社会历史进程。沙汀短篇小说体裁运用的另一个特点是,精心剪裁,充分利用所选取的矛盾焦点,对布局和结构作艺术的构思,使艺术形象既集中、紧凑,又富于变化,另开生面;既简单明了,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画面情节的表现力和概括力。 

沙汀的作品正是在表现角度的选择、不同主题的提炼,独特的形象体系和典型化方法的探寻的基础上,经过对艺术形式、手法、体裁和语言等的推敲、锤炼和探求,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深沉、含蓄、严谨、精细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。 

主要作品 

《俄国煤油》,写于1931年4月,最初收入短篇小说集《法律外的航线》。 

《莹儿》,写于1931年10月,最初收入《法律外的航线》。 

《码头上》,发表于《文学月报》第1卷第4期(1932年11月15日),收入《法律外的航线》。 

《恐怖》,写于1932年4月,初收入《法律外的航线》,又收入1980年版《祖父的故事》。 

《法律外的航线》,写于1932年8月,收入同名短篇集。 

《法律外的航线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辛恳书店1932年10月初版。 

《土饼》,发表于《现代》第三卷二期(1933年)。 

《老人》,《文学》第1卷2号(1933年8月1日)。 

《丁跛公》,天津《大公报·文艺副刊》146期(1935年4月7日),又收入《大公报·文艺丛刊》(1936年8月)。 

《凶手》,《文学》第4卷6号(1935年6月1日)。 

《赶路》,《创作》创刊号(1935年7月15日)。 

《兽道》,《光明》创刊号(1936年6月10日)。 

《苦难》,《文学》第7卷1号(1936年7月1日)。 

《在祠堂里》,《文学界》创刊号(1936年6月)。 

《灾区一宿》,《光明》1卷2号(1936年6月25日)。 

《土饼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。 

《代理县长》,《国闻周报》第14卷第1期。 

《航线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初版,为《法律外的航线》的新版本。 

《龚老法团》,《光明》2卷11期(1937年5月10日)。 

《苦难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。 

《防空——在“堪察加”的一角》,《文艺阵地》1卷5期(1938年6月16日)。 

《堪察加小景》,《文艺突击》(1938年11月1日)。 

《联保主任的消遣》,《文艺战线》1卷2号(1939年3月16日)。 

《随军散记——我所见之一个民族战士的素描》(报告文学),知识出版社1940年11月重庆初版。本书曾以《我所见之贺龙将军》为名,由新时代出版社1950年出版。 

《磁力》,《抗战文艺》7卷2、3期合刊(1941年3月20日)。 

《老烟的故事》,《文艺阵地》6卷1期(1941年1月10日)。 

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,《抗战文艺》6卷4期(1940年12月1日)。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、1960年二次列入“文学初步读物”中出版。 

《这三年来我的创作活动》,《抗战文艺》7卷1期(1941年1月1日)。 

《公道》,收入《十人小说集》(沙汀等著,1943年7月重庆文聿出版社初版),后收入沙汀短篇小说集《小城风波》。 

《艺术干事》,写于1941年6月,收入短篇小说集《小城风波》。 

《淘金记》(长篇小说),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5月初版。 

《模范县长》,《文艺杂志》1卷1期(1942年1月15日)。 

《和合乡的第一场电影》,《文艺杂志》一卷三期(1942年3月15日)。 

《磁力》(短篇小说、论文集),系艾芜主编《文学丛书》之一。1942年9月三户图书社出版。 

《闯关》(中篇小说),建国书店作为“当今文艺丛书”之一于1945年6月初版。 

《奇异的旅程》(即《闯关》),重庆当今出版社“当今文艺丛书”之一(1944年5月初版)。 

《小城风波》(短篇小说集),重庆东方书社发行“东方文艺丛书”之一(1944年4月初版)。 

《困兽记》(长篇小说),重庆新地出版社1945年4月、1946年出版。 

《替身》,《文哨》1卷3期(1945年10月1日)。 

《呼号》(即《呼嚎》),《中原、文艺杂志、希望、文哨联合特刊》1卷2期(1946年1月20日)。 

《范老老师》,1946年1月9日、10日《新华日报》。 

《播种者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华夏书店1946年2月、8月两版;复兴书店1946年亦出版。 

《兽道》(短篇小说选集),群益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。 

《催粮》,《萌芽》1卷1期(1946年7月15日)。 

《烦恼》,《人世间》复刊第1期(1947年3月20日)。 

《意外》,《大公报·星期文艺》第61期(1947年12月7日)。 

《还乡记》(长篇小说),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7月初版。 

《呼嚎》(短篇小说集),新群出版社1947年、1950年出版。 

《钟敖》,写于1947年11月29日。收入短篇小说集《医生》。 

《选灾》,《小说》1卷1期(1948年7月1日)。 

《堪察加小景》(短篇小说集),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8月出版。 

《医生》,写于1949年11月。 

《炮手——蒋管区生活实录》《小说》4卷1期(1950年5月1日)。 

《酒后》,《小说》4卷4期(1950年11月1日)。 

《减租》,《大众文艺》1卷1期(1950年5月)。 

《医生》(短篇小说集),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5月出版。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。 

《谈谈人物的创造》(论文),《西南文艺》1953年第6期。 

《沙汀短篇小说集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。 

《堰沟边》,《人民文学》1955年7月号。 

《卢家秀》,1955年12月23日《人民日报》。 

《过渡》,《人民文学》1955年12月号。 

《老邬》,《人民文学》1957年5、6期合刊(1957年5月20日)。 

《摸鱼》,写于1957年3月6日,发表于《文艺月报》1957年第6期。 

《开会》,《收获》总第一期(1957年7月)。 

《在牛棚里》,《人民文学》1957年9月号。 

《夜谈》《人民文学》1958年11月号。 

《沙汀选集》(短篇小说集),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。 

《过渡》(短篇小说集),作家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,1963年二版;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。 

《欧么爸》,《人民文学》1959年12月号。 

《漫谈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》,《峨眉》1960年第1期,转载于《人民文学》1960年3月号。 

《作家的责任》(论文),1960年8月3日《光明日报》。 

《你追我赶》,《人民文学》1960年10月号。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“文艺小丛书”,于1961年7月出版。 

《假日》,《上海文学》1961年2月号。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“文艺小丛书”,于1961年7月出版。 

《夏夜》,写于1961年6月15日。 

《一场风波》,写于1963年2月至6月21日。 

《煎饼》,写于1964年4月14日。 

《青枫坡》(中篇小说),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。 

《生活是创作的源泉》(创作谈),《收获》1979年第1期。 

《过渡集》(短篇小说集),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。 

《关于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〉的通信》(文艺评论),《文艺报》1980年第4期。 

《敌后七十五天》(回忆录),《收获》1981年第2期。 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